不少國小小朋友都會接觸科學課,尤其是寒暑假跟這幾年,科學課變得很普遍.為了讓家長可以了解課程跟孩子的表現,孩子都會帶著科學成品回家,家長就是依據這些成品來了解孩子所上的科學課.接著大人就會問孩子,成品是什麼?原理是什麼?今天上課學到了什麼?當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的時候,所帶回去的成品,很容易就變成一個單純美勞作品而已.

  馬克這邊,用一堂自己上課的經驗來分享給大家,孩子是三年級以上,這堂課學理很少,大部分都是手做,我們要製作的是古早時代會出現的-麥芽鼓.

成品觀察

  先將成品拿出來,示範一次給孩子看,孩子聽到運作發出來的聲音;接著讓孩子近距離觀察運作模式,這時候有孩子就會說因為冰棒棍打到罐子,所以發出聲音.然後把運作動作變慢,孩子再度觀察冰棒棍是如何打到罐子的?也了解葉片跟橡皮筋的功能?

179367808_4129843263740178_8646155335006756165_n.jpg 179491634_841872456397918_1268210113739129197_n.jpg

進一步的觀察是~金屬墊片的功用是什麼?為什麼要纏膠帶呢?橡皮筋的用途是什麼呢?

多這一步的討論,讓孩子在製作的時候,更了解為什麼要裝這些物品!!

原始材料

  接著讓孩子領取材料,不同於材料包,我們提供原始材料,完全還沒有裁剪過的材料.

也就是說~孩子必須自己量尺寸,去裁切.加上每位孩子的罐頭大小會不一樣,在位置上也會不同.

這必須要思考過才能下動作的,絕非組裝材料而已.

1.jpg 2.jpg 7.jpg

調整修正

製作好之後,必須測試~有些孩子發現自己的並不會有聲音,或是聲音不大聲!!!

有人回到範本成品,再重新觀察一次,對照一下自己的,有什麼不同!!

發現~原來冰棒棍是要敲到罐子的中間,才會大聲;敲到邊邊會很小聲.

有人會重新把罐子的位置再裝一次,有些孩子直接把罐子轉一些角度;這兩個目的都是希望冰棒棍可以敲到罐子的中間.

紀錄筆記

4.jpg 5.jpg 6.jpg

  藉由自己筆記,用自己的邏輯,記下製作的過程.

筆記過程是一個自己消化與內化的好訓練.

接著下課時~~孩子拿著麥芽鼓回家~~~

馬克想法

  累積的一些理論知識後,如何在實作中實現,又是一門很難的學問.

讓孩子製作科學成品的用意,從單向的想到實作這部分,做一個連結;這過程有助於未來解決問題,更可能誘發新的創意與發明.

另一個部分是希望,大人可以用欣賞的角度來看孩子製作的東西~~

因為大人沒看到孩子上課時的:思考裁切的尺寸,做錯時的挫折心情,測試調整時的耐心......等等.

科學課~~大人所期待的是什麼?這部分要先自己心裡有個底,然後可以看看所選擇的科學課程是不是有符合需求呢?

最後回到一開始~科學課的DIY是美勞?還是maker?

 

arrow
arrow

    蕭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